• 1.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(GCP)资质认定(2019年)
  • 2.上海市全医保定点单位
  • 3.上海市文明单位(2017年-2020年)
  • 4.上海市眼科临床医疗质量控制联盟会员单位(2018年)
  • 5.上海市医疗机构抗疫先进集体(2020年)
  • 6.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白内障、屈光优势专科
  • 门诊:周一至周日全天8:00-17:00
  • # English
爱尔眼科 2023-09-12 16:45:59

董珺|常怀善良之心,传递医学温度

董1.jpg

人物介绍

董珺

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

上海市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

上海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

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,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0余年。

擅长领域:

白内障超声乳化术,老花白内障超声乳化术,飞秒激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,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术,高端晶体植入术,视网膜脱离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黄斑裂孔的玻璃体切割术,黄斑病变的药物治疗,以及各类复杂眼底病的诊断与治疗。

 

成为眼科医生28年来,董珺医生注视过数以万计人的眼睛,这些病人眼睛模糊或者混浊,他们是白内障患者、眼底病患者、青光眼患者、角膜炎患者、……董珺医生以犀利目光检析出各种毛病,然后努力治愈他们。

 

“没什么比复明更让人激动的了。”董珺医生说,揭开覆盖在眼睛上的纱布那一刹那,两个声音同时在欢喜地惊呼,一个是患者,叫出声来,一个是我自己,是我心底的声音。

 

心怀热忱,脚踏实地

 

出生于医学世家的董珺医生,从年轻时就有一个医生梦,当追梦成功的她结束本科阶段后,面临着选择,曾经有位普外科教授发现她心灵手巧,建议她做外科,但由于外科对医生的体力要求非常高,不适合女生;而董珺医生的手又比较小,也不适合妇产科;迷惘中,在母亲的建议下,她选择了一生与之结缘的眼科。

 

“初入眼科的我对于眼科并没有太多的概念,直到一次住院医师的轮转中,我亲眼目睹了父子三人先后罹患视网膜母细胞瘤,36只眼一共手术摘除了5只,当时给了初出茅庐的我极大的震撼与冲击,我深切体会到了患者在就诊时的彷徨与期望,也对失明者的悲凉倍感无力。我当时就暗下了决心:我要努力为他们做点什么。”之后,董珺医生选择了主攻眼底病与白内障,这类患者特别是眼底病患者在发现病症时,视力已受到严重的损伤,内心笼罩着对失明、对黑暗生活的恐惧。董珺医生尤其能感受到患者内心的那种绝望和不甘心。

 

在门诊,常常遇到患者这样说:能治好,我就治;不能治好,我就不治了。董珺医生总是耐心解释:生病一定要及时医治,不能轻言放弃,否则严重到失明时,会给生活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。我们一定要努力治疗,不能以最坏的结果判断最初的决定,我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大家守护光明。

董2.png

董珺医生常常说,医者要能换位思考,愿意花时间和患者交流。试想你是患者,好不容易找到医生,三两下就看完了,心里肯定也是没底儿的。“了却光明天下事,赢得患者眼睛明”应该是所有眼科医生最朴实的初心。

董3.png董4.png

在董珺医生心里,不是只有1.0的视力才叫光明,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,哪怕只有光感,也许能改变人生;0.10.3的低视力,也可以帮助许多患者生活自理。因此董珺医生时刻保持着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,哪怕只能为患者带来有限的视力的提升!因为对于患者而言,有光和没光,就是天壤之别。

 

医学是爱的产物

也是温暖的科学

 

这么多年的眼科医生生涯,“我不是禀赋特别聪明的,但好在我能够脚踏实地,比较有韧劲。我尊重人生的每个阶段,感恩每个阶段的老师和同事,还有我的患者。其实,认真过好每个阶段,都会收到命运给你的恩惠。”董珺医生说,这些年,从临床到管理,从手术到科研,从来不敢懈怠。

 

沟通是董珺医生的强项,她认为,沟通有时甚至比手术更重要。她愿意给患者详细的解释说明,努力用浅显的语言让面前的患者听懂深奥的医学术语。“一言不发,或者三言两语的医生不少,可是我愿意多讲。患者在门诊没弄明白,一路上肯定会疑虑重重,回家也不可能很好地遵守医嘱,疗效就打了折扣。”

董5.png

在裂隙灯前,她会招手示意患者就坐;患者检查时,她会用手挡一下裂隙灯,防止患者面部碰到;手术结束,她会伸出手,帮助患者起身。“这些善意都是本能的流露,不用刻意去学,每个人内心都有这样的善意,只是有时候被焦虑、浮躁的情绪掩盖了。医者,应该表达那些被蒙住的善意的东西。”董珺医生说。

 

有个细节特别曾让一位白内障患者很感动,这位患者去做检查时,当时已是中午饭点时间,她担心检查完了医生可能休息不在诊室。正担心着,朝诊室瞅着,董珺医生热情招呼:“阿姨,没关系,慢慢检查,我会一直等您,直到您都看好了再休息。”当时,检查完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,董珺医生没有午休依然留在诊间等她。得知这位患者阿姨感冒了,董珺医生便叮嘱她先治疗,等感冒好了再来手术。“如此仔细认真的医生真的是不多见,董珺医生还亲自看了我的检查报告进行确认。”这位患者表示这种关怀,是她从未体验过的。

 

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,而是患者站在医生面前,医生只看到了“病”,没有看到“人”。医生的冰冷常常让患者跌入寒窟,病人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,他们渴望关心渴望着温度。董珺医生就是一位有温度的医生,是一位心中有“人”的医生。